金属硅还在涨!为什么此轮涨价如此疯狂呢?

有机硅最近真是炙手可热,特别是在股市中的表现,无需买热搜,天天高挂两市排行榜的前几名,基本处于霸屏模式。

8月26日,金属硅报价依旧走高,行业人士预计,未来金属硅的涨势将仍旧持续。

金属硅还在涨!为什么此轮涨价如此疯狂呢?

有机硅厂家大部分封盘不报,少数报价企业也是限量供货。DMC仍在36000元/吨高位。因为前期下游厂商持币观望,库存已经告急,所以市场交投气氛尚可。刚性补仓带来的是原料价位的继续坚挺运行。

关于本轮有机硅狂涨行情,我们可以放到大环境里去看。不只是有机硅,基本所有原材料,大宗商品的关键词都是“涨、涨、涨”。并且不只是几个点几个点的涨,是百分之几十、甚至超过百分之百的涨。

金属硅还在涨!为什么此轮涨价如此疯狂呢?

根据央视财经的公开报道,塑料价格上涨了35%,铝材涨价37%,铁涨价了30%,锌合金上涨了48%,不锈钢也暴涨了45%,最夸张是芯片涨幅超过100%,这还只是截至第一季度末的数据。为什么此轮涨价如此疯狂呢?

原因首先是——输入性通胀。

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备金融属性。从流动性来看,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必要条件之一,历史上2007-2008年、2009-2011年、2017-2018年的三轮原油价格上涨均离不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相对宽松。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全球货币大放水,美国疯狂印钞,钱不值钱了。

当然,2008年以后,我国货币投放方式从外汇占款主导向央行主动投放转变,央行对流动性控制能力得到增强。我国M2开始呈现较大的增长速度,目前整个市场货币供应已经超过200万亿元。有专业人士从信贷扩张和货币增发角度计算:1978年的一万元钱,相当于今天的1440万。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市场的货币量。

其次“供需错配”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

从疫情控制和经济复苏角度看,各国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复苏水平均不相同,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疫苗接种不均衡。发达经济体疫苗供应充足,消费需求快速修复;而大宗商品的供给大多来源于新兴市场国家,受制于疫苗供应短缺,新兴市场国家疫情时有反弹。比如资源类大国智利今年就因为疫情形势严峻,于4月5日至5月1日关闭边境,进而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供给,因此,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不均衡导致大宗商品供需失衡是大宗商品进一步涨价的主要推手。

我国全球性资源获取能力不足,如铁矿石等相关工业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受疫情影响,海外主要矿山(铁矿、铜矿等)减产,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市场需求开始恢复,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在所难免。

再次,我国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对高耗能、高碳排放量的行业去产能执行力度比较大。

我国也已同美国、欧盟一样,承诺于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前来看完成压力较大。举例来说,2020年底工信部对钢铁行业提出明确要求:坚决压缩粗钢产量。据权威机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钢厂高炉开工率同比去年下降9.15%,对粗钢产量、焦炭供给量,都有重大影响。不过,国家发改委在今年8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也强调了:需纠正目前存在跑偏的“运动式减碳”不合理现象,以免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8月25日,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继上月20多座露天煤矿取得接续用地批复后,近日又有16座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取得接续用地批复,涉及产能2500万吨/年左右,还有产能近5000万吨/年露天煤矿将于9月中旬陆续取得接续用地批复。全部正常生产后,月可增加产量700万吨以上。

涨价何时是尽头

8月16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2021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提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时,付凌晖指出:总的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7月下旬再次投放第二批国家储备铜锌铝,投放量分别为3万吨、5万吨、9万吨。之前7月5日,我国已经投放了2万吨铜、3万吨锌、5万吨铝。

除了铜铝锌,我国为了缓解煤炭市场供应的紧张形势,截至7月15日,我国今年已经五次出手,向市场投放共计超过1500万吨的煤炭储备。

此外,国家还扎实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用市场化办法引导供应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

持续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违规价格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帮助企业落实好既定的减税降费举措,遏制乱收费。

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中小企业怎么办

面对来势汹汹的涨价潮,下游行业为了转嫁成本,提高利润,不得不做出调价的通知。但也请最近接到新订单的负责人们务必注意,先确认原材料价格波动趋势以及原材料的供货是否稳定,再判断是否有需要调整报价或缩短报价期,外贸企业也需将汇率波动纳入报价考虑范围内;以避免订单的利润被原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其他因素给吞掉。  

这次是原材料的涨价,下一次有可能就是供应链的变动,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每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竞争力,提前规划好市场化的长效价格管理和供应协调机制,形成坚韧、有序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和长效价格体系;以品质价优提升竞争力,在行业争得一席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归根到底,打铁还得自身硬。原材料不会一直涨下去,市场就是这样起起伏伏,还是那句老话: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文章来源:知涂资讯,责任编辑:junjun